English

“文学史”的重新建构

2000-1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拉尔夫·科恩 我有话说

这一卷论文的出版标志着一年一卷的《新文学史》(New Literary History)杂志精选中文版的问世。本刊原先只能供通晓英文的中国读者阅读,而现在则将为所有对当前西方学术界的文学和文化讨论感兴趣的中国读者所阅读。因此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大大地促使国际间的知识理解和交流成为可能。

《新文学史》创办于1969年,作为本刊主编,我在创刊号上曾写道,“迄今尚无一家刊物致力于对文学史上的问题进行理论性的阐释”。《新文学史》的创立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一需要,它通过承认“文学史”必须重新建构而实现了这一目的。本刊通过探讨“历史”为何物、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所谓的“文学的”意味着什么以及“新”(new)这个字眼在多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旧”(old)的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

对历史问题的讨论很快便转入对适合于文学研究的每一种理论的阐释性问题进行探究。尽管有许多刊物致力于特定的论题或意识形态,但《新文学史》却从不沉迷于一种具体的政治或文学意识形态;它的目标体现为对每一种批评理论主张进行审视。它通过在方法论方面的革新实现了这一目标。它还出版包括作者之间相互阅读文稿并相互进行评论的专辑。另一些工作则包括发表评论者对作者进行的批评性回应,这其中自然会包含一个有争议的论题。本刊的国际性特征还体现在从外国语言发表的文章中挑选佳作,并将其译成英文在本刊发表,这些语言包括俄语、法语、中文、德语、西班牙语等。在这方面,将《新文学史》上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实际上继续了这方面的尝试,使得本刊更具有了国际重要性。现在我们将和中国同仁共同促使国际知识交流和理解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翻译常常被人认为是对原作的背叛,但尽管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形,尽管翻译永远无法与原文的语言相等同,但它却能通过译者的知识和善良愿望尽可能地接近原文。毕竟,翻译一种刊物的愿望也如同编辑一种刊物的愿望一样,目的在于教育读者,向读者传授知识,并使他们通过熟悉别人的观点来加深自我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

最后,我想指出,王宁教授和那些每年都致力于翻译《新文学史》精选论文的译者们确实值得大洋两岸学人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建造了一座国际性的知识桥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